陕工网 新闻 工会 职工 权益
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工会

这个工作室不简单——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谢飞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小记

日期:2024-12-23   来源: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工会 分享:

近日,自然资源部第一地理信息制图院(以下简称制图院)“谢飞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正式被授牌为“陕西省能源化学地质系统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该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保障测绘地理信息各项生产、服务为导向,开展技术研究和应用,不断培养青年技术人才,营造科技创新的浓厚氛围,形成了“科技促进生产、生产反哺科技”的良性循环。

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团队



工作室凝聚了一支年轻而富有朝气的队伍。18名成员中,有硕士研究生15人、高级工程师9人。他们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涵盖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测绘工程、软件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城乡规划等多个领域,平均年龄仅34岁,却拥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工作室负责人谢飞荣获“全国能化地质系统大国工匠”“陕西最美科技工作者”“陕西省优秀秦岭生态卫士”等多项称号。

制图院为这支人才济济的队伍提供了完善的软硬件设施,工作室配备了高性能计算服务器、万兆高速网络、超融合服务平台、精密测量仪器、专业软件以及各类安全设备等,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的设备保障。此外,工作室还拥有丰富的知识资料库,包括在线教育、技术书籍、行业报告、技术手册等多种资源,为团队成员提供学习和参考的便利条件。

制度保障更是工作室高效运行的关键。为推动建立多层级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规范工作室创建和管理,2022年,制图院专门印发了《制图院职工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明确了工作室的职责任务、经费支持、日常管理、成果评估、创新奖励等相关内容,为工作室的日常管理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个激发青年人创新实干的平台



      技术交流和学习成长不仅是工作室团队建设的核心理念,更是推动其持续发展的关键动力。工作室定期组织技术分享会,成员们轮流分享自己在项目中的经验和心得;邀请专家授课,让成员们接触到行业的前沿思想和技术。工作室成立以来,交流和学习活动已累计组织80余次,让工作室成员及时把握行业动态,拓宽视野,激发创新思维。


学习成长是个人和团队共同进步的基石。工作室非常重视成员的个人发展,通过技术培训,提升成员们的专业技能;在线课程学习,让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带徒的传统方式,传承着经验和智慧;项目实战则锻炼了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作室还积极与西安交大、西安邮电、西工大等高校团队交流合作,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新路径。比如,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秦岭生态环境信息化监测,开发出了视频直接解析、无人机图像智能解析、视觉语言大模型智能解析等多项应用。这些创新不仅拓展了技术的应用场景,也提升了工作室整体能力水平。高校的学术资源和工作室的实践经验相结合,产生了强大的化学反应,为测绘领域带来了新的活力。

一个用科研实力打造的品牌



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工作室成果丰硕。在测绘生产支撑保障方面,他们针对测绘生产项目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技术需求,围绕多项国家重要生产任务,成功研发了100余项生产辅助软件和工具,包括矢量数据批处理工具集、全球测图软件、影像统筹生产辅助软件、密集等高线自动处理算法、DLG质量检查工具、遥感解译样本软件、地理国情监测辅助工具等。这些软件工具全部基于一线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经过多次生产使用和反复迭代更新,已成为制图院测绘生产不可或缺的常用工具。其中,首创的等高线密集区域制图自动化处理软件和影像统筹生产辅助软件以其高效、准确的特点,在全国推广使用,提升了使用单位的生产效率和成果质量,减少了成本投入,该成果获得全国能化地质系统、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等多项创新奖。

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平台运维中心设立在制图院。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服务保障中,工作室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面向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监管需求,工作室成员发挥秦岭生态卫士作用,运用计算机、无人机等先进技术,研发了一系列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系统,实现了“空天地网”一体化监测模式,构建了全省秦岭保护网格化肩挂平台,首次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技术和服务支撑。

工作室根据制图院业务管理需要,研发了办公自动化系统软件,功能涵盖办公用品、设备资产、项目管理、图书管理、会议管理和技能管理等多个方面,是制图院在项目负责制基础上构建的全新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全院规范化、信息化、科学化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此外,工作室成员积极参与陕西测绘地理信息局、制图院科技创新课题申报和实施。其中负责人谢飞主持完成课题4项、编制地方标准1项,其余成员主持和参与课题10余项,为个人和单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了坚实基础。